其他

工匠精神:擦亮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 | 社会科学报

2018-04-19 潘圳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特别策划



“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文:《工匠精神:擦亮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潘圳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最能代表“工匠精神”的企业恰恰就是中华老字号企业,他们屹立百年仍兴旺的原因主要是正确处理好了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当下,百年老字号的发展问题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一些老字号为什么衰败?老字号如何振兴?它的品牌之路又该怎么走?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为本报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记者

曾经,一部名为《大国工匠》的片子走红大江南北,“工匠精神”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然而“工匠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与时俱进。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张兆安

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须深入把握其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承认工匠在劳动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分配中充分体现工匠价值,在社会营造、传导劳动光荣、尊崇工匠的氛围和价值观,并在不断探索中将此固化为善的制度。我国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元素和工匠基因,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理应成为中国工匠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约拥有“中华老字号”16000家;1991年原国内贸易部的老牌企业全行业的认定中,有1600余家老牌企业被授牌;至2006年商务部重新认定时,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数量仅有434家。张小泉、五芳斋、吴裕泰、咀香园、赵李桥、玉川居、莲香楼、新新麻糖、凤城老窖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实际上都头顶“老字号”的光环。但是,在历史洪流行进中,一些“老字号”难敌激烈竞争而逐渐衰落,还有一些随着时间流逝绝大多数已经销声匿迹。


记者

正如您所言,一些老字号企业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年轻一代对它们认同感下降。在小字辈企业与洋品牌的夹击下,这些老字号的地盘逐渐被蚕食,它们发展乏力,出现了经营困难,濒临倒闭。您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缺乏人才竞争意识。老字号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以前大都在国有体制内,缺乏市场的历练和熏陶,市场竞争意识较弱。

张兆安

政府虽然为这些老字号企业搭建了新的市场平台,创设了新的市场窗口,但仅靠政府政策扶植,没有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扰动,没有专业工匠的脱颖而出,难以激发老字号企业的活力。

 

 

二是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对当下网购以及海内外海量新消费品的冲击,不少老字号企业缺乏创新思维,打着老祖宗的金字招牌,抱残守缺地以不变应万变,经营模式相对固化陈旧,营销渠道不畅,商品同质化趋势严重,产品和经营模式乏善可陈,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导致消费群体萎缩,市场边缘化。以茶叶为例,有数据显示,中国为茶叶出口大国,却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很多好茶只是作为原料出口,到国外进行加工以后再返销。同时,也没有享誉全球的茶叶品牌。这些都与中国作为茶叶故乡和产茶大国的形象不相匹配。

  


三是缺乏市场引导机制。部分老字号企业对在持守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缺乏引领,经营较为盲目。其背后反映的是政府部门在确保老字号企业传统优势,引导企业发挥自身工匠优势,创新经营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要让老字号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成为市场经济的新样板,需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老字号企业固有的工匠精神,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将工匠机制融入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激发老字号企业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


记者

虽然许多中华老字号早已衰败,甚至消失殆尽,但也有些百年老字号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且更胜从前。国外很多老字号通过强强联合、产品创新等途径,把百年老店变成了享誉全球的品牌。您认为,老字号企业应如何以全新的理念去迎接市场的挑战?您有何具体建议?

引入竞争机制,优化人才结构。老字号企业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历经大浪淘沙逐渐形成的。

张兆安

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研究迅速而持续变化中的消费需求,老字号企业将会与市场渐行渐远。要持续保持老字号企业的声誉特色,需放宽眼界,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对企业的负责人实行优胜劣汰。建议加大老字号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宣传,吸引海内外职业经理人、专业工匠、技术能手加入老字号企业,对个别能力匮乏的老字号企业负责人进行腾笼换鸟,确保老字号企业的专业性、特色性,从而名副其实,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导入工匠机制,增强市场优势。2017年1月,商务部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老字号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工匠教学基地”,鼓励老字号技艺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授徒传艺等一系列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鼓励政策。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政策落地,将专业“工匠”纳入政府人才库,在户籍、市场准入等方面构建激励机制,鼓励其通过专业工作室、师徒传承等方式嫁接老字号企业,引导老字号企业注重技艺传承和弘扬特色,回归专业化、特色化,在细分市场上赢得新的优势地位。

  


针对工匠技艺,设立传承制度。一要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某些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现象,鼓励其加大传承范围。同时,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建立专项基金,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可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强化政策扶植,鼓励创新发展。对老字号企业而言,“变”的战略价值大于“不变”。老字号能否持续保值乃至增值,取决于“老字号”企业能否与时俱进。政府当采取措施,鼓励推进。建议强化政策扶植,鼓励老字号企业发扬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特色优势在互联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鼓励生产企业大胆创新,以市场上功能领先的进口产品为目标,积极研发新功能,最终赶超外国产品。中国历史人文优势积淀,极其有助于重铸中国名牌产品,摆脱世界名牌产业链加工的最低端及“加工大国”的帽子,使老字号企业成为“中国智造”、“中国特色”、“中国品牌”的新亮点。

  


加强重点宣传,侧重引导采购。对于“老字号”中的名牌产品,政府要给予积极鼓励、宣传,增强品牌的认知度。同时,要求生产企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让“老字号”品牌与优秀产品画上“等号”,让国民在使用本土产品时,产生对“国货”的认同感、信任感、优越自豪感。政府除了对“老字号”的宣传和扶持,同时也要监督其品牌经营和管理运行,如果发现有任何有损品牌声誉的事情,要及时进行干预,确保“老字号”产品的产、供、销都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发展,从而大力振兴民族工业。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4期第1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文心雕龙》中的“工匠”慧识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致匠心:好的工匠,他们本身也是哲学家

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大国工匠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